十年巡湖守護“城市的眼睛”
行業資訊發布時間:2019/5/21 11:52:00
十年巡湖守護“城市的眼睛”

愛我百湖志愿者進行日常巡湖
愛我百湖志愿者協會成立之初,曾成功制止了破壞塔子湖、龍陽湖、沙湖等湖泊的違規行為,其組織的“東湖排污口大調查”,解決了半側山排污口的老大難問題,每天減少2700噸污水排入東湖。
近10年來,環保活動不間斷推進,志愿者的腳印遍及武漢三鎮:在烈日驕陽下,在夜幕間,從一個湖泊到另一個湖泊,找尋污染源,發現問題、解決問題,逐步走向專業與成熟……
張淑倩是武漢愛我百湖志愿者協會副秘書長,從事組織志愿者活動的工作以來,很多周末都是在水邊度過。
去年,她組織32名河流守望者去監督武漢市的污染水體。每次巡查,都會徒步數公里去觀察、發現問題。回到家,第一時間把這些問題進行整理,并跟蹤反饋。一年下來,張淑倩共完成巡查約300次。“我們要當好百姓的眼睛。”張淑倩說發現河湖問題是推動河湖治理的關鍵之一。
去年3月20日,有市民向協會反映,武昌沙湖水面上有幾個地籠。志愿者迅速出動,到現場查看,發現情況屬實,立即向武昌區水務局反映。水務局隨后組織人手現場拆除,并清理現場的偷魚小船。
“我們協會不僅要持續關注河湖問題,努力提高河湖生態,還要為民間環保力量與政府部門搭建起順暢的交流平臺。”張淑倩說,除了日常巡湖,開展湖泊保護宣教也是協會常年堅持的項目。
伴隨著越來越多民眾走進“愛我百湖”開設的宣教課堂,全民共治的良好氛圍也推動生態環保理念更加深入人心。
堅持初心用雙腳丈量河湖變化
如今,“愛我百湖”志愿者隊伍已從最初的十幾人擴充到數萬人,在職教師吳有才,就是一個有著近10年經歷的元老級環保志愿者。從2009年參與東湖大調查開始,他的目光一直聚焦在武漢的水資源。
出生于1969年的他說:“小時候條件有限,我們上游泳課都是直接在東湖里。畢業了再去東湖看,才發現曾經的自己是多么幸福。”
東湖曾經的變化,讓吳有才感觸較大,也是從那時起,萌生了保護水的意識。吳有才的想法特別簡單,能做一點是一點。
巡湖的日子并不簡單,常常一走就是十多公里甚至數十公里,最長的一次曾連續徒步10小時。從最開始的步行到后來的騎行,多年來,志愿者們組織的大型護湖活動,他幾乎一次沒有落下。
在他的帶領下,女兒吳清儀小小年紀也開始巡湖。從小學到大學,這個愛輪滑的女孩,被志愿者親切地稱為“輪滑女孩”。父女倆一起見證了東湖水質越來越好,環境也越來越美,東湖從武漢的東湖變成了世界的東湖。
“起初巡湖只有幾個人,還被人當成騙子,現在不同了,關愛水的人越來越多。”吳有才說,走近水就會更愛水,喚起更多的人關注水,內心也會更加滿足。
去年底,武漢公開征集61個重點水體的民間河湖長。相當一部分申請者來自“愛我百湖”志愿者協會。
不少市民為自己能成為“愛我百湖”其中的一份子感到驕傲。“當好民間湖長就是我的夢想。”月湖民間湖長文昌植是一名資深湖長,在家閑不住就會跑去月湖巡湖。他常說:“人雖然老了,但夢想不能丟。我的夢想就是通過我的努力,凝聚起全社會更多愛湖、護湖的力量,攜起手來共同呵護武漢166個珍貴湖泊,讓武漢變得更美。”